第118集-五百盲人堕坑亡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我们今天要讲说的是《佛藏经》里面的〈五百盲人〉的故事;依这个故事,我们要顺便来演说、来澄清一些现今的佛教界,乃至现今的佛学界,对于佛法三乘菩提的一个谬说,我们要来纠正它一下。
好,我们先来看看《佛藏经》的经文。《佛藏经》里面有说到,一样是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这个智慧第一的,后来也在《法华经》中回小向大,而被 佛授记未来成佛的。这个声闻第一的大阿罗汉跟我们真的是很有缘,跟我们 平实导师的缘分更是匪浅,那这中的详节,我们就姑且就简略不说。
我们来看看经文怎么说,佛跟舍利弗说了:【舍利弗!若比丘说法杂外道义,有善比丘勤求道者应从坐去,何以故?舍利弗!有信白衣敷置高座,不应演说外道诸义;若不去者非善比丘,亦复不名随佛教者。】(《佛藏经》卷2)我们重点是在这里,因为我们要讲的故事,必须以有这样的前提,再来讲说我们〈五百盲人〉的故事。我们从这一段暂时跳到后面,佛讲说了一个〈五百盲人〉的故事,来演示刚刚 佛所说的那样子的道理:为什么比丘说法不可以夹杂外道诸义;再由这样子的一个 佛的开示,再来提醒我们现今的佛学界,它的修学佛法的方式是绝对有很大的偏差的。
好,佛继续说这个五百盲人的故事。佛说:【舍利弗!过去世有五百盲人行于道路,到一大城,饥渴乏极,令一盲人在外守物,余者入城乞索饮食。未久之间,有一诳人,至守物者所语言:“咄!人何以独住?”答言:“我有多伴入城乞食。”诳人语言:“汝为知不?彼间大施衣食璎珞花香杂物,随意可得。汝若须者将汝诣彼。”答言:“可尔。”诳人将盲小离本处,尽夺其物。】(《佛藏经》卷2)好,经文到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佛跟舍利弗尊者说了:“舍利弗啊!过去世有五百个眼睛看不见的瞎子盲人,他们走在这一个道路中间。因为以前的话,交通不是这么发达,两个王城中间可能都是些比较偏僻的道路。他们辛苦地抵达了一个大城的时候,已经是又饿又渴了,疲乏已经是到没办法说了;于是这五百个盲人,四百九十九个就跟一个说:‘你留在这里,看守这些我们的东西;我们其余的这些人——四百九十九个,我们要进入这个王城,这个大城里面去乞讨,看看有没有一些比较有爱心的人,能够赐给我们、布施给我们饮食。’”这些人就入城了。“未久之间”没有隔了多久,“有一个诳人”这个诳人就是不说真实话的人,用现在话来讲就是诈欺集团,诈骗集团就是金光党那一类的人。“至守物者所”到这一个被留下来看守这一些大家的财物行囊的剩下的这一个盲人,就跟他说了:“咄!人何以独住?”哎呀!你这个人在这里,自己一个人在这里作什么?“答言”这个盲人回答说了:“我同伴很多,我只是现在一个人,这些同伴们呢,都入城去乞讨饮食了;我只是在这里,帮大家看守这些东西。”“诳人语言”这一个金光党就说:“你知不知道啊!那一个地方,某一个地方啊!有一个很善心的一个大富长者,他来大施、广施饮食,广施这些庄严璎珞、这些花啊!这种种的一般我们生活所需的杂物啊!随你自己的意思,你想要,他都布施给你,都可以得到啊!你如果需要的话,我带你到那里去,好不好?”这个盲人,被骗的盲人就说了:“可好啊!好啊!”于是这个诳人,这个金光党,这个诈骗集团的成员,就把这一个盲人带离他原先看守这五百个盲人共有财物的地方,把他们的东西都拿走,都偷走了,已经不是放在原来的地方了。
不只是这样子,【诸盲乞食,得已而还,诳人复语诸盲人言:“汝等得值大会施不?”答言:“不值。”诳人语言:“汝等所得可置于此,我将汝等诣大施会。”诸盲尽共留物一处,随诳人去;诳人尽将五百盲人临大深坑,而语之言:“此地平好,有大施会;汝等各可回面东行,受他施物。”即便一时堕坑而死。舍利弗!当来比丘好读外经,当说法时庄校文辞,令众欢乐;恶魔尔时助惑众人,障碍善法;若有贪著音声语言巧饰文辞,若复有人好读外道经者,魔皆迷惑,令心安隐;若有比丘修佛法者令生疑惑,咸使众人不复供养。或有比丘若二若三,已读佛经,便使令求外道经法,先自看者赞言善好;是诸人等为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贪利养,看诸外书;犹如群盲为诳所欺,皆使令堕深坑而死。舍利弗!诸生盲人,即是比丘,舍佛无上道,求外道经书;诳人是恶魔,深坑是邪道。舍利弗!如群盲人舍所得物,欲诣大施而堕深坑;我诸弟子亦复如是。】(《佛藏经》卷2)
佛这里就预先预告了,告诉我们了,未来世的比丘贪图名闻利养喜欢说譬如说,赞同这所谓五教一家;所谓所有宗教都一样,都是劝人向善的;佛法跟哲学可以会通,佛法跟哪个宗教可以会通。乃至有些人,佛经的真实义理都没有办法了解,他就先去广读外道经论。广读外道经论,不是像律典里面的,佛有开缘的:如果比丘因为被外道所问,因为不了知外道经典里面所说的法,而没办法回答外道的疑问而屈于下风;依于这样子要破斥外道的错误的邪说、邪见,那比丘是可以被开缘,而去允许这样子阅读,乃至去了解外道的经典的这样的内容的。可是呢,佛预记了未来世,其实就是我们现在世了,这些末法的现象、乱象:有一些比丘呢,却认为宗教可以融合,却认为这样子的外道法,乃至去把这一些所谓德国的哲学家,把康德所说,把海德格所说,把胡塞尔所谓的现象学所说,拿来跟这样子的佛法,乃至跟佛法,跟儒家的法,跟道家的法互来相提并论,还认为这些有共通之处。这样子的比丘,佛说就好像这一个生盲人,剩下的那一个看守财物的人,被骗了之后,被骗了财物之后;剩下四百九十九个人回来之后,这一个宗教的金光党,他继续骗人了,继续来诈骗的,他跟这一些回来的四百九十九个。
佛说了,这就是在譬喻比丘(今世现下,这一世的比丘),告诉他们说:“你们这些从王城回来,你们有没有遇到啊?有一个人在大作供养大布施,你们有没有遇到啊?有没有去领受到这些好处啊?”本来就没有的事,当然不可能被这些四百九十九个盲人遇到,于是就回答:“不值。”没有值遇,没有遇到。这一个金光党就继续说了:“哎呀!没关系,我带你们去找那一个地方,我带你们去。这一个人很慈悲,又是大富长者,他会把你们所需要的都布施给你,非常棒喔!不过你们先把你们已经从王城乞讨回来的这些东西,这些善心人士布施给你的,你们先留在这里,空手去,这样去领,可以拿到的更多。”这一些愚痴的盲人,就把他们从王城乞讨得到的这些财物、饮食先留到一边,跟著这个谄诳人,跟著这个欺骗、不讲实话的这个宗教骗子走了。
这个诳人于是就引领著这五百个盲人,抵达一个深坑,很深、这一个很危险的大窟窿的地方;而跟这一些天生没有慧眼的这些盲人说:“这个地方很平整、很好,有长者在这地方,这个平地平整的、良善的,很安全的这个地方。他有这样子一个大布施的一个法会,那你们都可以脸朝东,大家一起脸朝东、一起往前走,那就是法会的所在,你们就可以去领受,享用大富长者这样的布施了。”于是这五百盲人听信他的话,一时往东回转走去,走了就掉到大深坑而死了。
而刚刚佛已经说过了,这里譬喻的比丘,就是好读外道经书的,现世的这些出家人;乃至可以广而言之,这些三宝弟子却好读外道经论,以为外道经论,可以跟佛法相提并论。而这个诳人其实就是恶魔——天魔波旬所化现的。而深坑呢?就是邪道。因为一旦堕落深坑,一旦信受了类似:譬如大乘非佛说;譬如说轮回这个观念,是 佛从这个古代的这些婆罗门教抄袭而来,沿袭而来的。譬如说大乘经典,其实是后世的论师编造而成,小乘才是真实的佛法;那所谓的小乘呢,是大乘人要贬低、要来看轻这个小乘人的说法。这些种种错误的演说,乃至还更夸张的认为说,佛根本是没有说叫我们一定要吃素食、要吃素,其实这个是梁武帝的时候,梁皇宝忏的时候才有的道理;有些也只是外道经书,不是外道经书,而是大乘经典里面后来的、后造的,这些大乘经典,譬如《大般涅槃经》、《楞伽经》,这些其实不是真正的经典,这些是后世的弟子所造作的,所以这些经典里面才有记载说需要吃素。这样种种的错误邪见,菩萨们都可以知道,您必定已经在很多的所谓的佛学概论的著作,乃至有一些号称是导师的《华雨集》这些他的著作里面有谈到,《妙云集》这里面有谈到。
那我们要来破斥这样的一个讲法,很简单的,我们一样接续前面几个单元所说的,我们就先从我们为什么要三归五戒说起。三归五戒必定是因为你信受轮回;你信受轮回,信受轮回是苦,而又百方的比较,而终于有这样智慧的简择,知道只有佛把三自性,把生灭相、生灭法、不生不灭法讲对。举例来讲不生不灭法:佛教并不以任何一尊佛为造物主,为不生不灭法;即使报身佛、化身佛,都还是生灭法。《金刚经》说得很清楚:【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真正的如来,不是您佛世的时候看得到的 世尊;不是您去西方极乐世界看得到的,像是 阿弥陀佛,也不是倒驾慈航的 观世音菩萨;这些有形有色,有音声,可以为人说法,有音声,你可以去求祂的,这些都是有形有相的生灭法、生灭佛。真正的佛只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所指称的那一个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每一个有情众生都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自清净、本无动摇,而能够出生万法的那一个如来藏第八识;依这一个如来藏第八识,才有三乘菩提可说、可证,才有佛道可成。
这整个一个说法,都是从你信受轮回,信受轮回是苦开始。信受轮回是苦,我们不用去管说是巴利经文,是梵文,是汉文,是西藏文的经典;我们单独从每一个经文,不管任何语言的经文,你一定都知道五阴是什么?五阴是什么定义;你一定知道十八界是什么?十八界之定义。信受轮回,那您就要来探讨一下:为什么我这一世在当人?当这样的男人?为什么我下一世当女人?为什么下一世当畜生?为什么过去五百世当天人?天人之后又当毛毛虫?毛毛虫之后又可能轮转到地狱道,或是怎么样。这必定有它的道理所在,不是无因而生,必定有相应于那样子三界六道某一趣的业,而这样子的业才能够随业、随重、随念,在一个有情众生一世的寿命结束的时候,而依自己所造作的善、恶业,而善恶业当中,重的先报;乃至你念念当中,或要往生之前的那一念执著何在,还会引向您往生善趣或恶趣。这个在〈阿耆达王〉的故事,已经有说过,我们这里节省时间,先不去提。
那既然信受轮回,又找到要解脱轮回的苦,找到“佛、法、僧”三宝才是真正,所以我信受三宝,我三归。归依三宝之后,我因为要断除三界轮回的苦;之前的单元也说过了,要从欲界开始,首先断除那个财色名食睡,所以我受五戒。三归五戒之后,我四种修——修学戒定慧伏除性障,希望能证得断我见,至少是四证净的初果,依这样的信受轮回。换句话说,不信轮回,不必学佛;信受轮回,你在各个不同语言的这样的经典,你都知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分类以及它的定义。
我们就从这最简单的十八界来举例好了,信受轮回,信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生灭之法不超过十八界,没有第十九界,或者说没有第六蕴,没有第七入,没有第十三处。这边为了方便解释,我们引用十八界。好,信受轮回,稍微有佛学佛法常识知识的人,你就知道了,你要证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定性声闻人证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你十八界必定灭尽;因为十八界灭尽了,生灭法都灭尽了,就是所谓的无余法,没有一个生灭法剩余,你就证入无余涅槃;可是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而是有一个涅槃本际在。而这个部分先不去提,然后我们先回来十八界当中,意根是最后断的;在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十七界都断了,最后意根这一界、这一法功能才断,可是这是阿罗汉定性声闻人入无余涅槃。反过来讲,世俗人还在三界六道当中轮回的时候,又是怎么样的状况呢?十八界只有意根一法,换句话说,十八界一切生灭法当中,只有意根末那染污这一法,能够过往三世,能够从过去世到现在世,到未来世;换句话说,我们的意识,我们的色身,我们的种种,意根之外的十七界,全部都是断灭之法、生灭之法,不是常存之法。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在过去的单元记得有跟菩萨们提过了。
信受轮回,又信受轮回是在三界六道轮回。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现在生而为人,我杀了一个人,或是说我布施了一个人好了,这个果报有可能现世受报,有可能来世、下一世就受报、生报;也有可能后后世,不晓得隔了几劫或者几世才有这样子的后报。换句话说,我现在杀人,我不见得马上被杀;乃至我跟这一个跟我结下恶缘的众生,我不见得下一世乃至马上就两世、三世,他就杀回来,我就要去偿还这样子的恶报。那举例来讲,我们为了要菩萨们明白,有一个思维的数据、一个所依,譬如说我杀了一个人,五百世后才受报好了。那请问菩萨们:既然每一世有每一世的五阴十八界,每一世、每一世的话,都只有意根到后来世;那请问杀人这个恶业,是如何能够到未来世、五百世后,而能够兑现的呢?而能够酬偿的呢?如果一个毁谤大乘非佛说,换句话说,不相信有大乘所说如来藏、成佛之道的人,毁谤有第八识,那个入胎识,这一个五阴俱识,这个涅槃本际能够受熏持种根身器的人;他就必须要证明,他只信受的一切生灭法当中——六根、六尘、六识——有哪一个法,能够从这一世到未来五百世,而让这个业种、这个果报能够如实兑现。这一世的我杀人,未来世的我虽然不是同一个色身、意识,可是那一世的我必须要偿受这样的果报;不会说我这一世杀人,我的兄弟,我的朋友,我的敌人却在五百世乃至三百世、二百世后来替我代偿这个果报。不可能!因为每一个众生的五阴身,都各自由他本自具足的如来藏来受熏持种根身器。
那问题既然是这个样子!六根、六尘、六识,六尘不用提,色、声、香、味、触它是刹那刹那生灭变化,它不可能记持五百世的业种不消失。你这世是中国人,下世是美国人,你这样子的五阴身,这样子的六尘境界法,根本不可能能够过往太平洋。那您六尘既然不可能记持业种,六识呢?很简单的道理,依唯识所说的“无心五位”,意识在这一个五个情况下,祂会断灭的。譬如说,在证入灭尽定,证入那一个无想定;乃至闷绝,以现在的术语来讲,譬如你车祸失血过多休克,或是过敏休克,或是说全身麻醉,意识断灭;乃至于你是植物人,可是你还有呼吸,还有心跳,可是意识很明显的是不现前的。换句话说,这一个前五识,乃至跟五识在一起的五俱意识,乃至在梦中的独头意识,或者散乱位的独头意识,很清楚祂是断灭之法。
既然这样子的六尘、六识都是断灭之法,六根里面的前五根又是断灭之法,那意根呢,又必须是无余涅槃之后的断灭之法。那如果连意根,很清楚的唯识里面说祂是恒审思量,无时无刻不在攀缘一法一法,在别别境界法当中恒缘诸法没有停止的。这样的一法,祂即是局部之法,换句话说,意根不是意识,意根不是那个色尘,十八界各个有它的界限,各个都是局部之法,不是圆满之法,不是全体之法;既然是局部之法,就必定是生灭之法,生灭之法本身都是依他而起之法,它怎么能够储存业种呢?
由于这样的相信,我们就应该要了解大乘所说的如来藏——第八识,这是轮回能够成就的;而我们所造作的善恶因,包括我这一世杀人,我这一世布施、行大布施,我这些福德果报,如果要隔五百世、五千世乃至五百大劫才能够兑现,我也不用忧虑于它可能造作的福德自己以后不能受用;当然反过来想,你也不用去担心,也不要想说我这一世造作恶业,未来世我不用去承受这果报。因为,能够受熏持种根身器的如来藏,这个大乘谛,这个大乘法所依,成佛之道所依的这个如来藏,祂是本来就存在的,不是因为 佛出世讲说这一个如来藏法,才有这个如来藏、这个真心存在;佛只是巧设这样子的一个施设的名言,告诉我们说这一个真心、这一个涅槃本际叫作如来藏,因为如来藏中藏如来。又告诉我们说这一个如来藏涅槃本际,这个本自具足了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祂又是第八识,因为十八界当中有七个妄心;虽然对小乘人只说六个妄识,因为小乘人不须证知意根、不须明心,他一样可以证入无余涅槃,只要意识心得决定,不愿意十八界法再生起;意识的心得决定也能够让意根最后心得决定。所以小乘人,最钝根的小乘人,当然不是指全部的小乘人,最钝根的小乘人,他一样可以不证知七、八二识,他一样可以证入无余涅槃。
那从我们这样子,刚刚这样子的一个演说,你就可以知道了小乘法里面也要信受轮回,你才愿意修学小乘法;然而离开这一个涅槃本际,佛在这个《杂阿含》里面说的这个取阴俱识,这样的入胎识——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这一个大乘三转法轮所说的如来藏第八识——阿陀那识,不要说大乘菩提,连小乘声闻人要证入无余涅槃,都会成为断灭,乃至根本不可能能够实证。依于这样子的道理,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即使 佛没有在初转法轮、二转法轮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第八识阿陀那识这个名相,并不代表这一个法界本来、实际的这一个法身佛,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本自具足、本自清净的这个真心不存在;祂不是因为 佛出世说法了才有这个真心,不是因为 佛没有出世说法就没有这个真心,因为轮回的本体还是在于如来藏所出生的一世又一世的五蕴。
好,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只能先讲到这里。
祝愿各位菩萨学法无碍,如意自在!
阿弥陀佛!(吴正洁老师)
本文标签:盲人(2)
本文关键字:盲人,堕坑
相关阅读
- 上一篇:第117集-舍利弗瞋习未消
- 下一篇:第119集-长寿王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
- 佛说有内法、有外法!
- 无漏有为法
- 八识 (百度词条)
- 如来藏 (百度词条)
- 《心经》解读之一:“观自在菩萨”...
- 《心经》解读之二:“色不异空”...
- 《心经》解读之三:“不生不灭”...
- 《心经》解读之四:“是故空中无色”...
- 《心经》解读之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 《心经》解读之六:“心无罣碍”...
- 何谓证悟?
- 略说法尘
- 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意涵
- 六识出生的条件是什么?
- 世间三昧,出世间三昧,世出世间三昧
- 五位百法简介
- 百法明门之“一切最胜故”
- 百法明门五位百法之五十一心所法
- 五十一心所法之五遍行与五别境
- 五十一心所法之善十一法
- 完整的佛法
- 八正道的修行方法
- 住位修行|五根转为五力!
- 信具足之一|三业端正入佛门!
- 信具足之二|归依三宝,福慧庄严!
- 信具足之三|如理思维,成就五根!
- 信具足之四|乐持五戒十善,勇发四宏誓愿!
- 信具足之五|满足十信位,正发菩提心!
- 信有五个层次,只有智信才能“自觉觉他,觉
- 了知如来十号功德
- 成佛之道简介
- 成佛之道
- 三乘菩提的修行需要智慧而非表相
- 声闻菩提的内涵
- 三法印的意涵
- 依四圣谛出离三界苦成就声闻解脱
- 三界六道皆是苦!
-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的关系
- 三乘菩提的核心
- 三乘菩提的关系
- 七种最上供养仪轨
- 佛教梵呗唱诵的由来及法会的真实义!
- 三皈依真实义
- 元宵节观灯起源----点燃无尽灯!
-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 农历二月初八,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 一经通就能百经通吗?
- 女人学佛可以获得成就吗?
- 佛陀是创造这个世界的主人吗?
- 一门深入之“念佛法门”
- 有关祭祀的一些正见
- 完整的佛法
- 窃盗现前僧物果报非常严重!
- 大年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
- 菩萨行十善业的一些要点
- 十善业与五阴世间
- 十善业与业报因缘
- 十善业与器世间
- 邪淫的过患!
- 佛经为什么被称为“三藏十二部”?
- 五根何时转为五力?
- 恶来不报,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 菩萨行十善业的一些要点
- 何谓苦集?
- 何谓苦灭?
- 悯念众生的难处!
- 菩萨在证悟前,必须先将十信位的五根转变为
- 欢欢喜喜做菩萨
- 修行证果的四种法要
- 先教后施,名大施主
- 47、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下集 正元老师
- 48、六识论与八识论的意涵-上集 正光老师
- 49、六识论与八识论的意涵-下集 正光老师
- 50、双身法非佛法-上集 正伟法师
- 51、双身法非佛法-下集 正伟法师
- 52、大乘入道-实证第八识如来藏 正伟法师
- 53、禅宗以证悟如来藏为标的 正伟法师
- 54、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正德老师
- 55、完整的佛法 正伟法师
- 怎么断三缚结?
- 如何修除烦恼?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吗?如何祭祀才能得福
- 如何为亡故的父母、亲属追福?
- 藏密为什么不是佛法?
- 恒顺众生----就是要随顺一切吗?
- 真正的出家人
- 如何放生才如法?
- 佛经为什么被称为“三藏十二部”?
- 如何正确阅读佛经?
- 说法之师名为法师
- 佛经很难懂吗?
- 五时三教及其代表性经典
- 什么是观行?什么是观想?
- 学佛一定要吃素吗?
- 什么是四悉檀?
- 什么是世界悉檀?
- 佛教是不是宗教?
- 宗教是单纯的信仰吗?
- 宗通与说通的关系
- 佛教怎么定义宗教?
- 文殊为何手握利剑持逼释迦如来之身?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 “日用而不知。”
- 拈花微笑----禅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悟的六种表象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贪著香尘的过患
- 戒德香---其香微妙 熏无边界
- 鼻根、香尘、鼻识三个法界互相关联,并依如
- 栴檀香供佛,功德无量无边
- 殊胜的念佛法门
-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 也谈“中阴得度”!
- “念佛法门”之一门深入!
- 念佛求生净土,免脱生死之苦!----恭迎阿弥
- 恶业如坠石,念佛如渡舟!
- 《地藏菩萨本愿经》广说助念的方法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属超度、灭罪
- 修习无相念佛发起欲界定
- 至心念佛的殊胜果报
- 念佛的现世利益
-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中阴身?
- 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的事
- 庄严净土是怎么来的?
- 为什么见面要称“阿弥陀佛”?
- 念佛修定的秘诀
- 净土圣道
- 【般若信箱】关于往生的系列问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如何讲助念的法
- 关于助念的知见
- 随喜赞叹,增长福德!
- 什么叫作回向?如何正确回向?
- 回向的力量
- 什么是一切施及不思议施?
- 是不是应该努力把这一世应得的财物都赚到手
- 定力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好处!
- 恶来不报,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 舍一得万报
- 菩萨应如何看待及管理财务?
- 末法的悲忍!
- 住心看境和眼见佛性不一样
- 什么是真正的三昧?----世间三昧,出世间三
- 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意涵
- 如何为开悟种下好的因缘?
- 持戒之人,心念会非常清净!
- 如何忏悔才能见到好相?
- 精进学佛也要有张有弛,善观因缘!
- 如法无倒的回向,就能够促使佛道顺利无碍!
- 正觉同修会回向文
- 圆满十信位:护惜佛法,乐持五戒十善,勇发
- 一切风水吉地的根源!
- 众生为什么每一世都失忆?
- 共相怨害喻----陀罗尼 [英文] A Parable of
- 我们为什么应该素食 [英文] Why Should We
- 布施得福 Virtues Cultivated from Dāna
- 【佛典故事】咒陀罗尼[英文] Incantation
- 【佛典故事】菩萨妙陀罗尼 [英文] Bodhisa
- 【佛典故事】五百陀罗尼 [英文] Five hund
- 【三乘菩提】实证佛教 [英文] The Positivi
- “百善孝为先”!
- 【学佛释疑】何谓佛教? [英文] What is Bu
- 依世间真实相而说戒罪
- 身口四大,念念生灭,罪是如何成就的呢?
- 当心误犯两舌而不自知
- 故意含糊其辞让人猜测,也是妄语
- 不妄语的原则就是如实而说
- 邪淫罪之轻重差别
- 广钦老和尚 开示法语录 第一段【英文】
- 八个兄弟共一胎(德文)Die acht Brüder
- 起心动念真的要很小心!
- 弥勒菩萨偈
- 玄奘法师所译经论
- 翻经留作将来眼----一代高僧玄奘法师
- 当观无常以离众苦
- 精进要有节度,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
- 放下屠刀的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多闻第一阿难陀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论议第一迦旃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密行第一罗睺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智慧第一舍利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头陀第一大迦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持戒第一优波离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天眼第一阿那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说法第一富楼那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神通第一目犍连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解空第一须菩提
- 忍辱-奉佛至孝感动天地
- 不昧因果---百丈禅师与野狐的故事
- 佛食马麦--佛陀也不能改变因果法则
- 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故事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扉页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缘起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目录
- 第一章 北传阿含部诸经 第一节 《长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二节 《长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三节 《中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四节 《中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五节 《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六节 《别译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七节 《杂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八节 《增壹阿含经》
- 第二章 南传尼柯耶诸经 第一节 《长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二节 《中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三节 《增支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四节 《相应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五节 《小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六节 《律藏》
- 第二章 第七节《弥兰王问经》
- 01、宗门与教门(第1集) 正德老师
- 02、宗门与教门(第2集) 正德老师